找到相关内容20876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印佛教交流历史

    罗沙门阿难陀来藏译经, 当时藏王也先后遣使赴印请得高僧寂护和莲华生来藏,大弘中、律 学和密教。随后出家受戒的人数渐多,形成了西藏前弘期佛教的盛况。 至九世纪时,又请当时在藏的印度僧人同藏族僧人就前代...空, 明代有桑渴巴辨等数人。至于由中土往印度游访的中国沙门,只有宗 泐、智光等人而 。 (高如)...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9510189945.html
  • 中日佛教关系

    搜求到许多我国已经佚失的古德著述,特别是法相唯识方面的章疏逸籍,有益于中国经典的重刻和佛学的研究。   (高如)   本文出自《中国佛教》第一辑...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4642727.html
  • 畜生有灵性吗?

    有朋友问:「为甚么信佛的人要持素?我所信奉的宗教认为畜生是没有灵性的,既然没有灵性,为甚么不可以宰杀牠们,作为食料?」 各位,宰杀畜生,食噉其肉,切勿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。须知诸恶业中,唯杀最...

    成法师

    因果|畜生|灵性|杀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9/19470617736.html
  • 略述地藏法门

           最近有热心读者向我提意:将地藏法门皈纳几个重点,使初学者能易于理解和便于修习。因此现依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的义理,将地藏法门综合为五项要旨,以供有志修学者参考:深信因果报应、广行十善业道...

    成法师

    |地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04212826640.html
  •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关系

   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关系,开始于公元五世纪间。但在这以前,即公元392年迦留陀伽在东晋译出的《十二游经》中说:“海中有二千五百国,……五国王,一王主五百城...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5844819.html
  • 对历史教训的反思

      宏传二千多年的佛法,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,曾经遭受到大风大浪的摧残,其中重要的四次,即为北魏太武帝废佛、北周武帝废佛、唐武宗废佛、后周世宗废佛,也便是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。佛法受到这四次打击,其损失是...

    中 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50753985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有人说没有舍心第四禅的人修慈心会生起爱染,对吗?

    问:有人说没有舍心第四禅的人修慈心会生起爱染,这种说法正确吗? 帕奥禅师答:这是错误的说法。如果他以正确的方法修行慈心,爱染就不会生起。而且若人要证得舍心第四禅,他就必须先已证得慈心、悲心及喜心的第三禅。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慈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21514295264.html
  • 修行人的本分:达摩四

      明沙弥:我改用观想佛像。   师示:得如何?   明沙弥:得起来。   师示:不想观时在做什么?   明沙弥:就没有。   师示:这样不行!那是散乱,也是昏沉,修行不可以如此...假名,亦是中道义”此当下已统摄三、三谛。由此准提法门一路修下去,更能与教理密切配合。近来并看《大智度论》与《宗镜录》乃至天台宗的《始终心要》所讲的也就是这个,因而信心愈增。   禅文师:近来把心情...

    南怀瑾先生

    |达摩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049082082.html
  • 的基本观点(慈诚罗珠堪布)

      今天,我们就中方面的一些观点,做一个简单的开示。   一、“九乘”佛法的概念   在我们宁玛巴的论典中,提到了“九乘”佛法;而在...乘;2、缘觉乘;3、显宗的菩萨乘;其中声闻乘和缘觉乘属于小乘,唯识和中以上的法就属于菩萨乘(大乘)。大乘又可以分为显、密二宗,其中密宗又可分为外密及内密,外密包括:4、事部;5、行部;6、瑜伽部三个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

    |空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153301550.html
  •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

    泛泛而是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的。为什么?佛经描述的是佛的境界,也就是觉者的境界,凡夫很难领纳,所以要靠有教有证的善知识来诠释其中的内涵。这个阶段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同,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,世间也会有很多...只有这样,佛教的发展才不至于因循守旧,乃至于孤芳自赏,才能以理智的眼光待现实的缘起,从而顺利地与社会民众接轨,充分发挥道德教化与思想境界提升的功用。如明朝憨山大师说:“菩萨全以利生为事,若不透过世间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一个佛教徒的科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62173917.html